Saturday, October 31, 2009

看韓國電影《美人圖》

本片於08年上演,故事將韓國古代畫家申潤福附會為女扮男裝的畫師,講述她如何衝破禁忌,以圖畫描述情慾的世界,並她與老師金弘道及情人江武的複雜關係。

雖然片中以情慾為主要題材,亦有一些性愛的場面,但女主角金敏善演繹申潤福時其實亦相當含蓄。加上電影內琴祺書畫的幽雅氣氛,及江武對申潤福的捨己之愛,令這譣部電影成為一部相當可觀的文藝作品。

片中最大的題目,還是古代文化對性的抑壓。申潤福所要挑戰的,是性的題材為什麼不可入畫?老師金弘道表面是道貌岸然的儒生,內裏卻受著情慾的煎熬。用心理分析學的言語來說,他是以父親形象出現的「超自我」(superego),是企圖以理性抑壓本能而失敗的典型例子。片中各人雖然都有情慾的掙扎,但大家對金弘道的同情一定最少,全因他虛偽的道德主義,及其內心強烈的妒恨。他因著申潤福的啟發,重新感到了情慾本能所帶來的生命活力,但他只能讓這能力每次如山洪暴發,為人帶來傷害,為自己帶來懊惱。

金弘道叫人聯想到的,是雨果小說《鐘樓駝俠》裡面的主教,及小說《荊鳥》(Thorn Birds) 中的神父。存天理、去人慾,當然不單是某些神職人士的理想,也是宋明以來儒家文化對性的規範。然而性的抑壓在擁有權力的神職人士身上,更易帶來被尼采批評,於祭師階級內心常窩藏的「怨毒」(ressentiment);金弘道在片中的暴力傾向(強暴、謀殺),不就是這種怨毒的表現嗎?

時至今天,在保守的宗教文化當中,性的抑壓仍然嚴重,這不單是在伊斯蘭世界中,在保守的基督教派社羣中,亦復如是。這樣的批評,不等如要求教徒一定要擁抱道德的自由主義及讚同性放縱--這起碼不儘是主角申潤福的選擇。在後現代的場境中,有信仰的羣體亦自可有自己的道德論述與行為規範,而不受道德自由主義的批判。然而,這不代表教會(不論何教)有權隨意運用其權威紐曲教徒的性心理--她必須對信徒有血有肉的掙扎加以諒解、明白、正視(如不要再教人以冷水浴對抗性慾),必須容許人慾念的正常流動,而不是要消滅信徒[對配偶以外]所產生的性的感覺;領袖們必須抗拒法利賽主義--如果其實自己內心慾火難平,最好不要滿口道德高調;不如放下身段,與大家担誠交流,共同面對,不是比成為又一個金弘道好嗎?